三棒鼓
三棒鼓,唐代就出現(xiàn)了,當時稱為三仗鼓。曾經(jīng)廣為流行。三棒鼓,是以拋三根棒和敲鑼打鼓得名。
三棒鼓流行于天門一帶,以拋耍三根特制的鼓棒擊鼓伴唱而得名。
三棒鼓的棒法來自于生活,“鬧春耕”、“收割打場”、“慶豐收”、“拜年節(jié)”四套棒法具有渾厚的生活氣息。打三棒鼓技巧性強,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精力,用力適當,貫通一氣,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。每年春節(jié),藝人們都結(jié)伴走村串寨拜年,不論貧富,戶戶必到。遇見特別貧寒的漁家,表演者還會將別家贈送的禮品轉(zhuǎn)送,意圖希望人人過節(jié)都歡喜。
三棒鼓的道具少不了鼓和棒,也有短刀、鋼叉。表演形式類似雜技。通常情況下,藝人多是女子。
三棒鼓是一種技藝獨特的走唱形式。演唱不插道白,表演分單人和雙人兩種。單人表演者自己拋耍三根嵌有銅錢的鼓棒擊鼓伴唱,并敲掛在鼓側(cè)的馬鑼。雙人表演則一人丟棒擊鼓,另一人奏馬鑼,二人對唱。三棒鼓的鼓面直徑七寸五分、高四寸。三根鼓棒,每根長七寸,鑿三個不同側(cè)面的小方孔于棒上,嵌入銅眼錢。三根鼓棒共是九眼十八銅錢。三棒鼓丟打起來,眼錢相互碰擊,鼓棒上下翻飛,落鼓合拍成音。丟打三棒鼓的技藝約二、三十種,有“金線吊葫蘆”、“姑娘紡棉紗”、“白蛇吐飛箭”、“麻雀鉆竹林”、“烏龍攪水”、“跛簸箕”、“砍四門”、“單跨花”、“雙跨花”、“單背花”、“雙背花”、“織布”、“絞花”等。三棒鼓唱詞通俗,詞句簡短,每段押韻。唱詞結(jié)構(gòu)各地不同,較常見的句式有“五、五、七、五”句,四句一組。還有“五、五、七”句,三句一組。三棒鼓的聲腔風格樸實,委婉低沉。由于拋棒擊鼓有嚴格規(guī)律,歌唱時節(jié)奏平穩(wěn),變化不大。
三棒鼓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都要求壓韻,一句和三句可壓可不壓。
打三棒鼓的鑼鼓曲牌不變,但唱詞多種多樣,均為即興編詞隨口而唱,唱三棒鼓歌的人,都是腦筋靈活、口才伶俐者。
打三棒鼓的技巧性很強,思想要高度集中,拋刀拋棒用力要適度,動作要敏捷準確,稍有疏忽大意,不但表演失敗,還會被刀劃破手腳或誤傷他人。
“身背三棒鼓,流浪到四方,鼓兒咚咚,鑼兒哐哐,含著眼淚去賣唱,好不叫人痛斷腸?!甭爜砹钊烁文c寸斷,傷感萬分!窮苦的人們只好身背三棒鼓,或夫妻,或兄妹,或父女,流落他鄉(xiāng),穿林過市,沿門乞討唱花鼓。由此可見,特殊的環(huán)境創(chuàng)造了三棒鼓藝術。清代末葉三棒鼓與鳳陽花鼓合流,流傳更廣。為謀生計,天門一帶的人們背井離鄉(xiāng),浪跡天涯,到中歐,到東南亞,走到哪里,唱到哪里,他們被稱之謂“中國的吉卜賽人”。
據(jù)《天門縣志》記載:同治年間,天門藝人陳登洲攜兒帶女靠唱漁鼓,打三棒鼓到了烏克蘭一帶。歐洲其它一些國家也有天門華僑當時靠打花鼓到國外謀生的。如今,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荷蘭、奧地利、意大利、波蘭、比利時、瑞士等歐洲國家,還有“華人花鼓劇團”及對這一藝術進行研究的組織。
漁鼓、三棒鼓在清末時就由逃荒糊口的演唱變?yōu)槎嘶瘖y三人化妝表演故事,進而組成草臺班子參加農(nóng)村迎神賽會、民俗節(jié)日、家族禮儀等聚會活動。在演出時用幾張桌子搭成戲臺,故農(nóng)村稱之為“平臺花鼓戲”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